施甸县副县长蒋中彪说:“原来我们扶贫,就是这家是困难户,过年过节我们局里红糖来慰问慰问,顶多就买一包肥料、化肥送给他家,现在不是,他家的致贫原因是什么,通过发展产业、搬迁、生态等等,这些要跟上。” 蒋中彪说,结对的困难户5年以后没有脱贫,结对干部会就地免职。
春节快到了,干部们还在贫困户家里忙活着,阿福玉兄弟所在的水沟脚村,贫困户被动员养殖一种特殊的土鸡——绿壳蛋鸡,一只蛋能卖1.5元。贫困户表示很感兴趣,阿富玉一家准备饲养1000只绿壳蛋鸡。
贫困户如果愿意饲养绿壳蛋鸡只需要准备饲料和学习科学管理,而鸡雏则由乡上免费提供。据乡干部介绍,仅仅养鸡一项,如果得以实施,贫困的状况就有望改善。其实除了依靠养殖业脱贫,那些看上去贫瘠的山地,干部们也找到了致富的门道。这些山地里种玉米和土豆产量不高,但是恰恰适合蓝莓生长,县里主动和一家昆明的农业发展公司接洽,制定了蓝莓种植计划。农业专家介绍,如果种植蓝莓,一亩地收上1000斤,他的效益50元钱一斤,除去成本、人工费,一亩地最少也剩一、两万元。祁绍武就选择了在家门口种植蓝莓。
县里和乡上干部的这些产业扶贫的思路,让不少贫困户看到了希望:“千年难得一回。有机会你不翻身,那还什么时候翻身?”
在西双版纳布朗山,4个勐海县年轻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队也来到了曼班三队,他们的任务是说服村里的每个拉祜族兄弟,鼓起致富的欲望,依靠外界的帮助和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
扶贫干部告诉记者:“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扫盲这块上。让他们能够识字,最起码15岁到30岁左右的,最起码要让他们会讲,沟通语言上最基本的会沟通,很多老百姓都很不会讲,不要说普通话了,连方言都不会讲。”之后,他们要帮助村民鼓起致富欲望,最终脱贫致富。
尽管致富的道路看上去漫长,但是在布朗山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不让我们的民族兄弟在致富路上掉队嘛。”
精准脱贫,态度有了、措施有了,如何坚持干到底,值得期待和关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也就是2015年的1月下旬,正在云南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不能光喊口号。深入实施精准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到今年的1月下旬,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发布,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问题,其中又明确写到:要实行最严格的脱贫攻坚考核督查问责。我们看到,这些重要的原则和要求,正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本文标题:《焦点访谈》 20160129 边陲山乡盼巨变(2)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pth/8066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