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考试吧-最简洁的考试信息网-会考成绩查询
当前位置:主页 > 交通资讯 > 正文

上海建设交通系统涌现150多家劳模工作室

时间:2015-04-28 05: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中山违章查询


  “集团要开工的项目井喷,各项目都要我们派人,实在忙不过来。”全国劳模陆凯忠这两天苦于分身乏术。他所在的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素以善打硬仗闻名,而由他牵头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任务就是到各工地“啃骨头”。现在工作室20位成员全都“撒”在国内六七个工地,可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在上海建设交通系统,不同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有150多家,其中市级32家,占全市93家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总数的1/3。“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劳模正向智能型、知识型、创新型转变。”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崔明华表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要成为建交系统工会工作的重要板块及重要抓手,成为展现建交系统形象的重要群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成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该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汇聚各类人才1800多人,获得专利200多项,攻关项目220多项,创新成果160多项,产生经济效益3.5亿元。

  立足岗位勇啃“硬骨头”

  许多劳模都是从一线岗位走出来的,他们围绕施工技术难题,积极展开科研攻关,使工作室成为项目的攻坚队。陆凯忠创新工作室从6名成员起步,当时他们只有中专学历,为看懂全英文或日文的盾构图纸,自学外语将长达300多页的图纸翻译出来。2010年,他们开发出一套系统实现对盾构的远程异地监控,并在10多条轨道交通盾构施工中得到运用,为企业创利1080多万元。2012年,工作室首次承接了德国海瑞克盾构机的专业化转接作业,成功解决了设备“水土不服”的问题。2014年,他们又对海瑞克盾构进行部分设备的技术改造,弥补其在岩土层推进中存在的不足,为企业创造效益约1003万元。他们工作室也因此被称为“盾构守护神”,成为各项目争抢的对象。

  除了解决盾构问题拿手,陆凯忠创新工作室对付其他难题也有一套。2014年3月,工作室联合基础集团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了深基坑钢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系统,解决了深基坑施工中因支撑失稳造成的建筑物沉降等问题。同年9月,工作室又与设计院共同设计制造了隧道维护专用的钢环拼装机,这种“趴在轨道上的机械手”在地铁一号线隧道维修等工程中大显身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操作安全性。

  中建八局的沈健劳模创新工作室,对超大规模“屋盖”施工另辟蹊径,成功解决了国家会展中心、中国商飞部装厂房建造中碰到的难题。中国商飞部装厂房采用焊接球网架结构,屋盖面积近3万平方米,自重2400吨,高度31.6米。如果采用传统的高空散装方案,将需要搭设66万立方米的脚手架,费用庞大。而传统的整体提升需对连接部位进行补强,材料浪费大,且提升就位后杆件拆除难度大。为克服上述不足,工作室成员大胆创新,采用全柔性提升方法实现了网架结构的整体提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跨前一步抢占制高点

  伴随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防汛和供水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批专家型劳模提前谋划,带领工作室抢占制高点。上海城建设计总院院长刘伟杰牵头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近年来聚焦现代有轨电车领域的研究,形成了一批很有影响的成果。目前国内已建成和在研究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中,城建总院直接承接的项目达到60%,分布在松江、珠海、淮安、苏州、武汉等地,总里程近390公里。

  在智能交通方面,刘伟杰创新工作室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道路交通层面,扩展到水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安全、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经过工作室团队的技术攻关,解决了ETC断面选择、车道布置等问题,完成上海市ETC二期工程设计;另外,进一步明确了有轨电车的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先策略和技术实现,为合理配置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车辆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了交通出行,近年来城市水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市水务(海洋)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徐贵泉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了让市民喝上洁净、健康的放心水,把寻找新水源作为重大课题。他们历经数百次监测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了将太浦河作为新水源地,后续还将进行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设。针对城市排涝难题,工作室根据历史数据制作出了数值模型,整个上海分成14个水利片区,226条骨干河道、各地区泵站数量、排水量级都可以输入系统,当特大暴雨出现时,系统立即可以模拟出哪里最容易出问题,事先做好防范预警。

  凸显“1+1群”放大效应

  从劳模单打独斗到组团出击,劳模创新工作室呈现出“1+1群”放大效应,不仅成为创新人才的孵化器,还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发展到14人,他们致力于牡丹基因组学研究,培育出牡丹新品种30多个,使国色天香的牡丹不仅具有观赏、药用价值,还有望成为潜在的油料作物;他们不仅向公众普及植物知识,还大力拯救珍稀濒危植物,两种极端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胡永红工作室在培养人才方面也独树一帜,推动团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工作室多位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经历的科研助理,分别确定了不同的主攻方向,在创新研究中能够互相支援、协同攻关;他们每人至少带教一名硕士研究生或实习生,一对一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和专业引导;工作室对园艺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大练兵”,不同园艺岗位进行定期轮岗;此外,工作室还经常选送有潜力的人员到国外进修,如到美国长木花园、德国汉堡植物园等进行为期两至三个月的专题园艺培训,提升员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实践,为新时期劳模发挥作用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各单位也积极为劳模“量身订制”工作室,创新机制为他们营造良好氛围。如刘伟杰工作室打破部门限制,将分散在各院的技术“火花”集成到工作室变成“火焰”,最后进行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室不仅成为科技攻关的先锋队,更成为市场开拓的敲门砖。陆凯忠组建工作室后也是越干越有劲,最近他们又招了60名学员,两台盾构已经在基地竖起来,马上就要进行盾构维护培训。“集团对技术人才非常重视,不仅鼓励大家读书,在薪酬待遇上也有激励。”陆凯忠自豪地说,“我现在是首席技师,可以享受集团副总工程师待遇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