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和工程承包方,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直接投资存量达9.1亿美元,2014年双边贸易额达34亿美元,同比增长55%。
据新华国际客户端了解,虽然两国贸易合作愈加紧密,但目前中国懂得阿姆哈拉语的人寥寥无几。埃塞驻华大使塔斯法耶·伊尔马·萨博日前曾说,中国学生现在可以学到阿姆哈拉语,“虽然人数不多,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事实上,阿姆哈拉语只是北外近年来开设的多个新语种之一,亚美尼亚语、菲律宾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吉尔吉斯语等“一带一路”涉及语言都开始以选修课的形式教授。另外,北外日前还公布了关于科摩罗语、马达加斯加语、索马里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阿菲利卡语等语种的人才培养遴选计划。
【外语大学发力】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语言差异大,一些外语大学根据自身能力与特色建设国家语言能力。
北外校长彭龙12月19日在“第二届非通用语战略发展高端论坛”上说:“北外力求到2020年覆盖世界上主要地区的语言,涵盖所有与我国建交国家语言,其中包括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
论坛上,北外还宣布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心统筹教研。这个中心由大学内设的亚非学院牵头,邀请各界语言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家组成委员会,将围绕语言人才培养、语言服务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展开工作,以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需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论坛上表示将逐步开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涉及语言,并通过教师人事改革等方法加强对与相关语言教学的支持。广西民族大学也表示要进一步完善东盟国家语言的教学。
【培养高素质人才】
新华国际客户端注意到,参与本次非通用语论坛的多位学者强调,在学习外语时要强调对对象国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也有学者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看法。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说,“一带一路”外语能力建设影响到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一带一路”整体实施,这需要认真、严肃地规划。
她说,现在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152所高校开设翻译专业,但是一些用人单位依然在抱怨招不到好的翻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根据2015年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中包括交通、能源、通信、贸易等领域。
孙吉胜说:“这些涉及交通运输、建筑、装备制造、石油管道、电站建设、商贸、旅游等行业,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方式培养,是否能应付这些专业,培养人才时候需要考虑。”
为此,她建议各个院校加强合作,为外语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培训课程或讲座,同时注重培养这些语言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
此外,孙吉胜还建议培养高端的外语人才,能有效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等领域用所学语言发声,避免发生这些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误解与误读,促进“民心相通”。(记者杨舟,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