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探索:从个人感悟到理性建构
对生命教育的理论思考最初源于何仁富教授的个人感悟。2005年10月,何仁富教授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宜宾学院的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到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工作,基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变化,开始思考新的理论转向。因为自己多年研究西方哲学特别是尼采的生命化道德哲学和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体验式人生哲学理论,同时在四川期间积极参加国际儒联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推动的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并承办了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这些经验促使自己思考问题的向度便落在了生命本身。
2005年底,在一次自我沉思中,第一次想到了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的问题,并拟就了一些研究和思考纲要。2006年,在社科部的学习讨论中,向部门老师做了初次汇报。当时的基本想法是: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行生命教育。这种生命教育又应该基于比较综合性的生命学理论构建。生命学不仅仅是生命哲学,而是包括现代科学的生命观、传统宗教的生命观、哲学理论的生命观的一种整合,是一种包括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多层次的生命思考。但此时的思考更多的还是一种个人感悟。
基于对生命学和生命教育的个人感悟,便开始从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从网络上的最大收获便是对台湾地区推动生命教育的经验和理论思考的全面了解以及国际上推动生命教育的历史的大致了解,同时也获得了国内推动生命教育的相关信息。特别是,2007年一次偶然的网络浏览知道了10月将在湖北召开全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会议的信息,并得知郑晓江先生将与会参加,奔着对郑先生《中国人生智慧》、《西方人生智慧》两本书的体认,何仁富与汪丽华两位老师便直奔湖北咸宁参加会议,并拜访郑先生。这是一次直接的转折,我们个人的思考和实践开始与更多人的思考与实践联系起来,也更加充满信心。
接下来,我们便于当月邀请郑先生到浙江传媒学院做了两场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方面的辅导,让浙江传媒学院更多师生了解了生命教育。11月,到武汉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开始了解部分学者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努力;12月参加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北京),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随后,组织了几个人第一次造访郑晓江教授主持的江西师大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启发。2008年2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日生死哲学研讨会,促使自己比较系统地去阅读和思考了现代新儒家唐君毅丰富而深刻的生死哲学思想,并从会议上获得了更多理论启迪。年底,我们申报了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2008年3月开课,本来计划由几个老师联合讲授,但因为何仁富教授出国放学,便改成何仁富教授讲授前面几讲,后面大部分由汪丽华副教授讲授。
2008年4月,受学校委派,何仁富教授前往英国考文垂大学访学半年。拟议的计划是对英国开展生命教育的情况做一些实践的和理论的考察。但是由于语言能力和所接触的范围的局限,实践上的考察不多。但是,期间结识了一位正在华威大学做台湾生命教育与英国生命教育比较研究博士论文的台湾学者,并由此结识了英国推动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些学者,对英国生命教育与台湾生命教育有了比较系统地了解,同时参加了比较长时间的圣经阅读会,对圣经和基督教的生命观做了一些思考。2008年9月底回国后开始了新的教学工作。基于在所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更进一步思考生命学和生命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并付诸教学实践。
我们关于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的理论思考,目前有以下一些不太成熟的主张:
1、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必须有生命学作为理论支撑,而生命学应该是整合现代科学的生命观、传统宗教的生命观、哲学理论的生命观的一种综合建构。
2、我们认为,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可以从出生、成长、死亡三个维度进行。出生的意义是生命价值的确立,成长的意义是生命价值的创造,死亡的意义是生命价值的升华。
3、我们认为,生命学的思考不能只关注生或者生死的思考,还应该关注对出生的思考。出生时生命的一个大事件,它是生命价值确立的基础。一方面,生命是一种受造,是天、地、人的灵性结合,因此,一个人的出生便具有宇宙意义、大地意义和人类意义;另一方面,生命是一种创造,是自我肉体生命、人际社会生命、宇宙精神生命的创造,因此,一个人的出生便同时具有了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和天下意义。
4、我们认为,从生到死的生命阶段,我们可以称作成长阶段的生命,成长阶段的生命可以大致划分为前人阶段和人化阶段两个大的阶段,前者包括从出生到一个人走向成年的阶段,后者包括成年到死亡的阶段。前人阶段的生命主要是完善生命本身,是一个自然生命走向人文生命的过程,大体要经历三次断奶:第一次是生理断奶,发生在学会直立行走之时,目标是完善肉体生命;第二次是心理断奶,发生在童年向少年的转化期间,目标是寻求个性独立,完善人际生命;第三次是精神断奶,发生在从高中到大学的阶段,目标是走向精神成人,完善精神生命。
5、我们认为,人化阶段的生命主要在于创造生命,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生命走向复合的立体生命的过程。大体包括三个维度的创造:一是血缘肉体生命的创造,大致相当于中国传统中所说的“立功”和广义化的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主要通过新陈代谢创造自己的肉体生命、结婚生子延续自己和类的肉体生命、生产实践创造他人的肉体生命三种模式来实现。二是人际社会生命的创造,大致相当于中国传统中所说的“立德”和广义化的马克思所说的人自身的生产,主要通过修身养性创造自己的德性生命、建立家庭亲情和友情爱情创造人际生命、参加社会活动创造社会生命几种模式来实现。三是宇宙精神生命的创造,大致相当于中国传统中所说的“立言”和广义化的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主要通过继承与传播、思考与批判、感通与想象、倾听与表达几个维度来实现。可以将血缘肉体生命的创造看作是延长生命的长度,将人际社会生命的创造看作拓展生命的宽度,将宇宙精神生命的创造看作提升生命的高度。如此,一个具有长宽高的立体生命形象就在自己的创造下得以显现。
6、我们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死亡的生命学意义在于,它以不可避免的、本己的到来的方式,将人的生命从当下个体生命状态向多元立体生命状态提升。同时,我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完全终结,而只是肉体生命在个体身上的结束,实际上,其生命以血缘肉体方式、人际社会方式、宇宙生命方式可以达致永恒。在这一点上,我们赞同郑先生的相关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