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针灸疗法等特殊疗法的研究。针灸疗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应对针灸的疗效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各种针灸技术进行整理和提高;对针灸的生理、病理作用和疗疗效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逐步阐明针灸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对人体代谢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
积极研究总结气功疗法、推拿和按摩等的治疗效果。
第四节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的研究,对提高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工作水平,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飞跃发展和各种新技术在医学研究工作中的使用,使基础医学面貌起了非常深刻的变化。随着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中关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研究工作,现在已经发展到细胞水平的研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基础医学的这一变化,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1、人体正常及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应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人体正常结构、生长发育、细胞分裂分化和病理状态下的机能形态,特别是研究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形态、功能和理化机制。
2、人体正常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为了阐明许多疾病的机制必须研究神经系统、分析器、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的机能状况,特别应着重研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3、医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医学生物化学应该着重研究肿瘤生化、心脏血管系统生化、病毒性疾病生化、免疫生化、神经系统生化、内分泌系统生化、遗传生化等问题。同时也应研究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等机能和结构的关系,并注意开展有关分子水平的工作。对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各种物理状态变化的规律,目前很少研究,应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4、病原细菌学及免疫学的研究。病原细菌学及免疫学是传染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应着重研究病原性细菌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细菌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传染性免疫,抗原、抗体及其间反应的生物化学基础;有抗体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致病性微生物的超显微结构、组织移植和变态反应的关系等。
第五节药物和医疗器械
药物、抗菌素、医疗器械、生物制品、血浆制品及其代用品,是防治疾病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世界上已有重要化学合成药一千多种,每年新合成药几十种,我国目前只能生产二、三百种;抗菌素药物国际上已达四十多种,我们只能生产九种;医疗器械国外已有约两万种,精密度较高,我们还只能生产二千余种,质量不高,远不能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应迅速掌握国际上已有的主要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并寻找新的有效的抗细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药物和抗菌素,制造新的生物制品,发展医疗器械新品种。同时要加强检查和检定制度,提高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研究药物和医疗器械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第七章技术经济
一切生产技术,必须既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又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才适宜于推广和应用。所以,生产技术研究成果,应该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才能在生产中推广,才能成为国家制订技术措施、技术政策和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依据。对各项技术的具体内容进行经济效果的计算和分析比较,即进行技术经济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技术多快好省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
技术经济的研究花钱不多,但是对于节约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建设的人力和物力,能起巨大作用。我国正处于农业和工业技术改革的时期,需要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更新技术装备,加强技术经济研究,就更加显得重要。
技术经济的研究必须广泛开展。在科学技术工作中经常要遇到各种技术经济问题。应该提倡和鼓励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技术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结合工作任务,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技术经济的研究还必须有专业队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各生产部门内部和外部联系的增多,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综合性很强、因素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经常地系统地积累各种技术经济资料,研究评价各种技术的经济效果的理论和方法。由于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进展,既需要有具备技术经济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数学训练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广泛提倡群众性的技术经济研究的同时,需要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组织起专业的技术经济的研究队伍,尽快形成技术经济研究的中心。
应该重视对生产力的配置作综合的技术经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的统一经济计划,要求最合理地配置工农业生产力,最有效地建立各种交通运输网、电力输送网、通信广播网等等。必须根据各种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根据社会经济的条件,提出有科学技术依据的生产力配置的不同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研究,为国家制订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确定和种经济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今后十年,要特别注意下列各方面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合理利用土地的技术经济研究。这是制订土地利用区划和农业区划时不可缺少的工作。必须在自然区划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针对现有的粮区、棉区以及其它经济作物区,结合农业气象、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以及农田建设工程规划的研究,进行经济效果的分析比较,提出各种农作物的合理种植面积。同时,还须按照草原、山地、海滩等不同类型的土地,以及不同的气候、水文条件和交通状况等,对在这些地区发展农、林、牧、付、渔各业进行经济效果分析,对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为全面开发利用我国广大的土地和水域提供系统的技术经济依据。
上一篇:二十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
下一篇:2016年6月四六级成绩网上查询
本文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1)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yingyulei/yingyusiliuji/8066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