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有儒商的风范,艺术家的思维;有人说他有领导干部的组织指挥才能,也有股市幕后操盘手的敏锐。而事实上,他是善于扑捉商机的文化企业家和财富精英,因为他很早就辞职下海,曾领衔执掌十余家机构与经济实体;也可以称他诗人和作家,因为他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上百万字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还创作制作过几十部、首大型舞台剧和小品、歌曲;还可以说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因为他不仅担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还担任着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和陕西省社区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组织各类大型社会文化活动数百场,也曾为抗震救灾和扶贫助学慷慨解囊捐献过上百万元的善款。
尽管社会职务和头上的光环很多,而陕西星光无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兰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则很简单:我不过是一个文化追梦人。
一
郭建兰的文化梦,开始于小学时代。出身贫寒的农家孩子,自小格外珍惜读书就学的机会,打小学一年级起,门门功课优秀,语文成绩尤佳。三年级时,九岁的郭建兰写的题为《一件小事》的作文在县上参赛获奖,班主任老师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是块当作家的料!”从此,好好学习,将来要当作家便成为郭建兰学生时代的信念与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郭建兰在小学和中学,除了课堂听讲写作业就是泡图书室,大量地阅读各种文学书籍。小学毕业前,他就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说岳全传》《杨家将》《隋唐演义》等数十本中国古典小说,曾经徒步60里山路到附近的镇子上买了一套《三国演义》,读了不下5遍。到初中阶段,则开始广泛涉猎中外现代当代文学名著和武侠小说,还利用暑假期间,到县城参加了一次韩城县青年文学培训班,聆听了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马萧萧、李天芳、吴克敬、程乃霞等人的文学报告。郭建兰回忆说,那次培训听课后,我要当作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手头有点零花钱全部用来购买文学书籍和订阅《小说月报》《收获》《十月》《中短篇小说选刊》等杂志。在初中毕业典礼上,他当着全体师生的面,庄严地宣告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做“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高中阶段,他将郭沫若作为自己的偶像,广泛阅读了《红与黑》《简爱》《战争与和平》《复活》等大量外国作品,还利用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的身份,联络了不少和自己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学生组织了校园通讯社,下设文学组、广播组、板报组、摄影组,各种宣传园地上,几乎期期处处都有他的作品,而且还向西安、渭南、韩城等地的有关电台、报刊投稿,“有一个时期,我几乎每周都能收到六七元甚至十多元的稿费呢。”郭建兰对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收获似乎很自赏和得意。
当然,天有不测风云。从小学到高中都称得上学习尖子的郭建兰,原本是抱着考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理想打算继续读书深造的。可没想到,就在他高中毕业的1989年,赶上当时的风波,当年所在的高中文科高考录取为零;所有同学1990年补习再考,就在距离高考的前一个月,他突感身体非常不适,经医院检查,发现患上严重的贫血病,医生告诫他必须回家休息治疗一段时间,否则很危险,当年高考以7分之差落榜,但可以告慰他的是,他当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学生干部。
在决定是否继续补习的时刻,赶上韩城市土产日杂公司要招聘总经理秘书,校长第一个就推荐了他,经过面试郭建兰被选中了。去还是不去?家里,亲朋好友,学校老师都劝他:“土产公司眼前在市上算是效益很不错的国有商业单位,多少人眼红都进不去,再说你年龄也不小了,先就业吧。”就这样,20岁的风华学子郭建兰成为韩城市土产公司的正式职工、经理办秘书。
在土产公司上班,每天同各种农副土特产商品和各式各样的客户打交道,按公司领导意图写点简报、讲话稿类材料,有时也下乡做点购销业务,工作并不十分劳累,薪酬收入也比较稳定,但郭建兰总觉得不是自己理想的岗位。到公司的当年,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他报考了兰州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成人高考,坚持不脱产学习,三年后通过考试拿到企业管理大专文凭。接着他又报了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本科,继续一边工作一边攻读文学,心里总在谋划着理想的事业。好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允许和鼓励国有企事业人员下海经商,自主创业。“人嘛,总得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经过思考,郭建兰下决心辞职,离开土产公司,开始自主创业。时为1993年3月。
二
离开国有企业,甩掉了现成的“铁饭碗”,向来酷爱读书的郭建兰将自己几年来的积蓄全拿出来,又从朋友那里借来一些钱,在县城人民路租用了一间门面房,开办了“人民书社”,做起图书经销生意。用他的说法“店面虽小视野广,以书会友天地宽。有顾客来咱售书,没人来时咱读书写作。”从来来往往购书看书的人中,可以得到许许多多商业与文化信息,也不断搅动着郭建兰的灵感,开拓着他的视野,不时激发着他的创作冲动,这期间,他撰写发表了数十篇小说、散文和诗歌,也萌发了一些传承、传播校园文化与写作知识的“点子”。1993年暑期,他组织主办了一期中小学作文培训班,从本县和外地聘请了28名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授课,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学习培训。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作文,他又精心编辑整理,结集成册出版,印发给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们欢迎。由此他受到启发,积极到市教育局、宣传部门做工作提建议,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由他策划主办了一份《文友报》,不久更名为《校园文化》。
“你可别小看我们这份市办的《校园文化》,当时每期印发2万多份,几乎覆盖了全县所有中小学,成了普及写作知识、培养校园写作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郭建兰忆起往事如数家珍,显得特别兴奋。他说,凭借《校园文化》这块阵地,我们作了不少文章,连续举办了五届写作新星评奖,七届写作夏令营活动。为了办好这个小报,我还带着它进省城上北京拜师求教,到鲁迅文学院去学习取经,在京城学习的一个月中,我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郭沫若故居,更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京城的一些文化名流如马萧萧、叶至善、雷抒雁、王巨才等人都看过和肯定我们的小报,王巨才同志还为我们题写了报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