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加强就业援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构建增收长效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着力提高经营性收入,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转移性收入,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被征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应届大学毕业生等“四大群体”的收入稳步提升。
(二)创新完善精准帮扶助困机制。实施低收入人员和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提升标准,聚焦重点,创新机制,丰富内涵,织牢底线,切实减少相对贫困。
建立城乡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机制。以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人员为重点,创新帮扶政策和工作机制,加大就业帮扶、转移支付、政策兜底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社区)、到户、到人,增强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补充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低保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确保低收入家庭人员各类帮扶救助水平相应提高,生活稳步改善;确保特殊困难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救急难”水平进一步提升。
创新经济薄弱村精准帮扶机制。巩固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成果,深化机关单位与经济薄弱村结对挂钩活动,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参与帮扶,引导经济薄弱村推进新“八有”建设,探索经济薄弱村资产置换更新渠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建立长效稳定增收机制。到2020年,全市经济薄弱村年收入全部达超250万元,全面实现脱困转化。
(三)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围绕高水平建设“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健全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深化集团办学模式,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调整优化教育结构,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提升普通高中发展水平,增强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性,努力引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完善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综合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健康江阴”。合理布局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医师多点执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完善人口发展机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提高生殖健康、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养护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强化残疾人就业就学援助,免费提供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和设施普及普惠,全面实施学生“人人学会游泳”行动计划,推进体育“三进校园”工程,提升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水平,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加快推进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促进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眼于化解风险、增进福利、兜住底线,以稳步提升待遇水平和强化制度衔接为重点,分清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更加公平更为可靠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保障体系。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全面完成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建设全民登记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提升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水平。全面建立社会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保障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多渠道提高综合保障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新农合基本医保、大病救助、商业补充保险“三位一体”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国家关于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发展以年金和商业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
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住房保障准入线标准,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并轨改革,优化以货币补贴为主的住房保障新体系。创新被征地农民多元化安置,引导货币安置,鼓励市场化安置,探索跨区域安置。不断健全农村基本住房保障机制。提高住宅成品装修和绿色建造水平,推进物业管理标准化,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指导,全面规范市场秩序,多渠道化解房地产库存,全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牢固确立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明确的大城市定位,突出重点关键,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乡融合,优化形态布局,完善功能载体,确保到“十三五”末,江阴城乡面貌有一个质的提升。
(一)加快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围绕大城市定位,优化调整《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5—2019)》,促进城市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塑造转变。
上一篇: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下一篇:中共忠县县委关于制定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
本文标题:中共江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5)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sifa/7911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