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和保护。大力提升生态红线区管控和保护水平,维护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环城森林公园和南部湿地公园,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加强山体、水体、植被等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持之以恒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绿色江阴。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全面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三污同治”。推进多污染物区域联防联控,进一步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提高各类固废危废安全处置能力。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优化镇街、部门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机制,完善环保信用等级评定,深化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环保执法监管能力,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六、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把建设文化强市摆上重要位置,把创新社会治理作为迫切任务,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创建领导,完善组织架构,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创建目标如期达成。
不断加大创建力度。切实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龙头工程,全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切实完善创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责任机制,领导小组抓统筹、专项小组抓落实的推进机制,督促检查、整改落实的督查机制,以奖代补、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等“四大机制”,进一步形成全面发动、全民动员、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和浓厚氛围。
(二)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把江阴建设成为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发展力、文化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高地。
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江阴精神、华西经验、炎黄风尚。加强公民人文素质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提档升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全民阅读活动,加快“书香江阴”建设。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江阴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
全面促进文化产业提升发展。健全文化产业推进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支持本土企业跨界进入文化领域,做强做大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以“一基地两园区”为依托,做强做特平台载体,招引、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发展动漫影视、新媒体、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提升。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探索与国内知名文体公司的战略合作,最大限度放大现有文体设施功能。探索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引导各类资本积极参与兴办文化的体制机制。探索多元化的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建立完善文艺创作、民营团体演出奖励等制度,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加快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全力打造全省社会治理创新引领区和平安法治建设示范区。
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化建设。全面深化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系统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城乡社区协商民主,深入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和社区减负,增强基层自治活力。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探索实施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提升新市民管理服务水平。
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加快市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镇村两级政法综治组织实体化运行,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创新发展大调解机制,全力打造“阳光信访”,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
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全面提升技防城建设水平,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落实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坚持产管并重,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专业监管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上一篇: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下一篇:中共忠县县委关于制定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
本文标题:中共江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7)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sifa/7911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