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点瞄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促进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等提升发展,建成未来网络等重大科技设施,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深圳。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努力推动高端芯片、宽带移动通信、智能制造、机器人、下一代通讯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7.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扩大企业在公共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创新规划、政策和标准。支持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设施,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盟,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打造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赢的创新型企业群。
8.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构建普惠型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努力建成国际知名的创客中心。设立多层次产业引导基金,聚集国际国内各类投资基金,探索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新模式。加快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创投之城”,完善银行、证券、创业投资、债券、信托、保险等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无缝衔接。建设一批服务创新的公共信息和技术平台,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创新服务产业。
9.加快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侵权违法成本,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新业态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建设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力引进国际知识产权认证机构,加大对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国际化创造和运营能力。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模式,开发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产品。
10.推进开放创新。构建深港两地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新机制,共建国际技术贸易交易平台、创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中心,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创新合作,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与欧盟和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研究机构在深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11.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建国家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在军民标准通用化、军工和民用基础技术、工业技术融合发展等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承接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形成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四、努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12.增强发展新动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稳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促进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等新型消费和公共服务消费“双加速”,研发及技改投资和公共产品及服务投资“双加强”,出口和进口“双优化”。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13.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国家战略、明确主攻方向、聚焦优势领域,努力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壮大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加大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等未来产业培育力度,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和增长点。扩大金融、信息、商务、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提升科技服务、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旅游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14.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制度规则和政策体系,巩固深圳金融差异化发展优势。加快吸引集聚国际性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合作,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拓宽跨境资金流通渠道,探索构建跨境人民币资产市场。利用“深港通”开通契机深化两地交易所合作,打造跨境财富管理中心。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支持传统金融机构跨行业跨区域整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配合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支持深交所壮大主板市场,强化中小板市场融资功能,支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创新发展,争取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鼓励银行开展利率汇率产品创新,鼓励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创新。大力推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创新。规划建设金融功能聚集区,打造深圳金融街,强化福田—罗湖金融中心地位,加速前海金融产业聚集。加快金融学科和资本市场学院建设,引进培育高端金融人才。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探索建立统一的资金托管清算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长效机制,强化对私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规范监管,优化金融市场法治环境。
15.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国家航空枢纽机场,打造国家铁路枢纽,优化珠三角城际铁路网络,强化世界级集装箱海港枢纽地位。推动物流业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将深圳打造成为集物流控制、信息、结算、专业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建立智能物流骨干网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现代城市配送网络体系。打造全国性跨境电商物流集散中心,加强与国内物流枢纽跨区域合作,构建覆盖华南、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建设供应链管理学院。积极推进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
上一篇:自治区司法厅传达贯彻中央政法工作和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精神
下一篇:中共江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本文标题: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3)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sifa/791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