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构建有深圳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技术大学和特色学院等建设。构建与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国际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扩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供给,完善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快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一批新的优质学校。办好特殊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兴教办学,提升教育开放水平,深入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模式。
43.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制定健康深圳规划,建立健康深圳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率先建立符合深圳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继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三名工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一批三甲医院。合理界定不同层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推广家庭医生服务,逐步实现分级诊疗模式。加快推进医疗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发展“精准医学”。提高传染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重视和加强市民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倡导健康生活和健康消费。加快深圳中医药系列标准的推广应用,发展中医药服务健康产业。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和监管体系,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探索实施高于国标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力争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
44.提高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各类就业新形态,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健全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欠薪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保险体系全覆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国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完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适度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稳妥推进社保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济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养老护理及日间照料服务设施,鼓励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探索医养结合、异地养老等新模式。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
45.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按照“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思路,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逐步扩大非户籍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范围。加强保障房管理,完善准入、使用、退出机制,实施公共资源公平善用。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46.高质量完成扶贫脱贫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深圳的理念、人才和管理优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完成中央和省交办的对口帮扶新疆、西藏、贵州、四川、三峡库区以及河源、汕尾的目标任务,加快受援地脱贫步伐,实现深圳与受援地的互补发展、共同发展和共享发展。
十、激发文化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47.加强特区人文建设。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泛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施公共文明提升计划,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健全城市荣誉制度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体系,总结提炼新时期“深圳精神”,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气质,增强城市凝聚力和价值影响力。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和学习型城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国内知名新型智库。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开展市民科学素质提升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进一步唱响“深圳好声音”。建设“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
48.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实施文体惠民工程,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发展,健全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形成“十分钟文体服务圈”,便于市民开展高水平文体活动。建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成一批高水准的公共文体服务平台。培育引进更多的国际性文化节庆,打造“月月有主题”的“城市文化菜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引进高端体育赛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民体质。
49.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打造若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批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继续办好文博会,做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使深圳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5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深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扶持发展民办文艺院团,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完善购买服务和文化捐助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深化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机制。完善品牌文化活动举办机制,提升文化活动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上一篇:自治区司法厅传达贯彻中央政法工作和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精神
下一篇:中共江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本文标题: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7)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sifa/791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