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罗志田在《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中称:“恰恰是在后来林纾公开认同的传统范畴里,一个只有举人功名的小说家是没有资格作士林代表的。”见罗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第26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陈独秀:《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36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52)参见张俊才《林纾评传》第199-201页、256-258页。
(53)姚永概:《〈畏庐续集〉序》,《畏庐续集》。
(54)高梦旦:《〈畏庐三集〉序》,《畏庐三集》。
(55)林纾晚年曾致信李宣龚,谈及古文,称“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人敢当我者”,参见钱锺书《七缀集》(修订本)第104-1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6)除了在《尊疑译书图记》(收入《畏庐文集》)中为严复打抱不平,林纾还在《洪罕女郎传》的跋语中称:“或谓西学一昌,则古文之光焰熸矣。余殊不谓然。学堂中果能将洋、汉两门,分道扬镳而指授,旧者既精,新者复熟,合中、西二文熔为一片,彼严几道先生不如是耶?”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8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7)见《严复集》第二册第388页、413页。
(58)参见孙应祥《严复年谱》第546-54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93页、189页。
(60)参见钱锺书《石语》第31-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1)章太炎:《与人论文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第1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2)林纾早年所撰《闽中新乐府》中,就有一《知名士》:“知名士,好标格,辞章考据兼金石。考据有时参《说文》,谐声假借徒纷纭。辨微先析古钟鼎,自谓冥搜驾绝顶。……”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文诗词卷》第31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3)参见林纾《与姚叔节书》,《畏庐续集》第16页上。类似的抱怨,还有《送大学文科毕业诸学士序》(《畏庐续集》第20页)、《慎宜轩文集序》(《畏庐三集》第5页)等。
(64)参阅林纾《与本社社长论讲义书》,见张旭、车树异编著《林纾年谱长编》第30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65)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述及此段公案:“既而民国兴,章炳麟实为革命先觉,又能识别古书真伪,不如桐城派学者之以空文号天下。于是,章氏之学兴,而林纾之说熸。纾、其昶、永概咸去大学;而章氏之徒代之。纾愤甚。”(第194页)
(66)林纾:《闽中新乐府·破蓝衫》,见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文诗词卷》第288页。
(67)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43-148页。
(68)胡聘之等:《请变通书院章程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69-71页。
(69)林纾:《〈爱国二童子传〉达旨》,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第113-114页。
(70)林纾:《〈爱国二童子传〉达旨》,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第115页。
(71)参见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初刊《学人》第十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第二节;见《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第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2)舒芜校点:《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第1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74)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序》,《古文辞类纂选本》,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75)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开篇就是:“韩氏之文,不佞读之,二十有五年。”参见《韩柳文研究法》第1页,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76)参见林纾《与姚叔节书》(《畏庐续集》第17页上)及《慎宜轩文集序》(《畏庐三集》第5页下)。
(77)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第21-22页。
(78)林纾:《〈文科大辞典〉序》,《文科大辞典》,上海国学扶轮社,1911年版;又见《畏庐续集》第10页下。
(79)沈尹默:《我和北大》,初刊《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见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第16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0)沈尹默称:“其实,我在日本九个月即回国,未从太炎先生受业。”(见《北大旧事》第164页)即便如此,沈也能挂着留学日本及太炎弟子的招牌进北大教书。
(81)何燏时1899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1902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1905年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胡仁源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又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
(82)参见朱羲胄《贞文先生年谱》卷二第65-66页。
(83)《林纾示琮儿书》(夏晓虹释文),《现代中国》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此信收入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林纾家书》(夏晓虹、包立民编注),此前林大文在《后人心目中的林纾》(钱理群、严瑞芳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曾引用。
(85)参见周作人《关于家训》,《风雨谈》第62-65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
(86)关于林纾的翻译,近年成果甚多,实证研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樽本照雄的《林纾冤罪事件簿》(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2008年版)、《林纾研究论集》(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2009年版)。
(87)马其昶:《〈韩柳文研究法〉序》,《韩柳文研究法》。
(8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全集》第2卷第28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9)《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3卷第4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0)钱锺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修订本)第95-96页。
(9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全集》第1卷第53页。
(92)参见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第四章“学问该如何表述”之第四节“白话文的另一渊源”。
(93)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第78页,岳麓书社,1988年版。
本文标题: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9)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zuowen/xiaoxue/7442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