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时老百姓有一个想法,有一个开发计划。我到的时候是2004年6月份,他们当时和我说想在山脚下全部盖房子,然后中间的留下来,要做一个陶艺村。我为他们这个开发理念非常担忧,为了阻止他们的这种想法,怎么办呢?我就开始自发调查。我们就发现了很多的窑址,很多上面还带着字,是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的。对他们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后,我们发现了很多水碓遗址。一共发现了16座水碓。
2014年10月2日,我们在当地老百姓的带领下,发现了一个五代青瓷的矿洞。因为发现了这个矿洞,我们就报告了市委、市政府。当时市委刘书记非常重视这个事情,我们就提议把这里设为原始开发地。2014年10月22日,我们向全世界揭幕了这个地方,来自全市100多位专家学者考察进坑。我们为此做了很多的窑址道路,全部是依靠政府的资金,花了十几万开辟窑址道路和窑址参观活动,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100多个专家学者看了以后,特别是柯玫瑰老师,这也是国际上的学术代表,他认为进坑是中国最美丽的窑址。他在1982年就来景德镇了,他认为这就是他心目中的景德镇。因为这样一个计划、这样一种评价,所以进坑的起点是比较高的。
第二阶段,我们开始主动调查。市委、市政府就派我作为领队主动调查进坑。我们就组织调查队,有老百姓、学生、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做了基础的资源调查,花了一年的时间,发现了很多过去没有发现的遗迹。我们发现了同样没有人发现过的古矿坑、窑址、水碓,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制瓷体系。我们还在深山老林里发现了古人遗留的瓷石,这是梦寐以求的。当时找到这处古矿坑的时候,我说这就是以后来景德镇的“朝圣之路”,而且(瓷石)码得非常整齐,(进坑)甚至还有千年瓷石古道。因为进坑从古代做瓷器,一直到1960年代,老百姓农忙的时候种田,农闲的时候就推着独轮车进山运瓷石,所以这一千年就留下了这么一条古道,但是很遗憾60年代修水库被破坏了。所以进坑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景德镇,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生产体系,这也是它为什么这么难得的原因。
我们在进坑的两年时间马不停蹄,所有的一切都是跟时间较量的。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停止下来。
一是我们和老百姓开会,给他们做工作。我们和老百姓讲必须要齐心协力,要制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规矩。当地的老百姓也非常认可,包括不允许捕鱼、打猎等,然后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
二是我们设立了窑址的巡逻制度,自己制定了进坑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十不准”。我是监督员,碰到一些事情,我们可以打电话给公安局,有些是村委会处理。我们窑址巡逻制度也是一样,有专门的负责巡逻,看看有没有人搞破坏的。例如有张受处罚人的保证书:“尊敬的领导,我今晚在进坑村捕鱼。因为刚到宝地不知贵村“十不准”,我知道这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本人自愿处罚七百元并没收工具。我保证以后不来此捕鱼。如果有下次,罚款一千万元”。这个事情挺好玩的。这个就是自发性保护。
三是呼吁政府和老百姓要做一个全域性规划。2014我们开了蒋祈《陶记》研讨会以后出现了一个情况:景德镇虽然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大事特别多,有钱人也很多。自从开了研讨会,大家都知道进坑,宝马、奔驰天天来,都是来买地的,考虑要搞客栈、宾馆的人特别多。那段时间,我们压力特别大,感觉要成为一个历史的罪人。怎么办呢?还好我们的地方领导非常英明,刘昌林书记12月9日亲自过来(进坑)视察,专门开了几次调度会,先是做前期的规划定位。我们开了很多次会议,包括县里、市里的,大家都想齐心协力把这个地方(进坑)保护好,政府部门一致认为保护是第一位的。
我们已经形成发展定位的研究,目前正在做第二步,就是建设性和保护性规划。包括县委书记对我们也很支持,大家不要以为政府不做事,因为进坑这个事情,我接触了很多政府部门和官员,发现其实很多政府官员非常想干实事,而且非常谦虚好学。我们很多学者来到进坑,官员都会和他们会面,请教如何保护和发展景德镇。
我们的规划目标比较大,进坑已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范围,我们的目标是想把进坑建设成国家陶瓷历史文化公园。这是我们景德镇目前的形势所决定的,也是进坑的资源条件决定的,这个限于时间我就不展开了。
最重要的一点,对我们本身来讲就是谈谈东郊学堂“忙时种田、闲时考古”的概念。东郊学堂是一个民办非盈利机构,也是2014年6月我刚刚从英国回来被逼成立的。(景德镇)大家都特别喜欢瓷器,然后强烈要求分享。借鉴民国时期的沙龙活动,于是我就办了一个东郊学堂。
我先谈一下“闲时考古”包括什么东西?包括考古调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新农村建设、保护并活化文化遗产、陶瓷文化研究、推广与传播,恢复和再造民俗与节日。
考古调查我就不说了。我们讲一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老百姓卫生习惯不太好。我刚到进坑的时候,发现到处是垃圾,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志愿者活动,有很多人报名参加。有社会上的学生,各个机关单位的干部,什么人都有。其中小学生、大学生有很多。大家都很开心,拿一个小红旗,去村里的小学宣传不要乱丢垃圾。经过这次志愿者活动以后,老百姓好像觉醒了,感觉很不好意思。难怪没人“进坑”,大家是不是觉得“进坑”这个名字有点搞笑?以前他们(村民)可自卑了,起初的时候,他们(村民)老是和我说想改一个名字,不要叫“进坑”了。因为以前来进坑的最大的官就是副乡长,半路上还被他老婆叫回去了。他老婆说“大过年的,你要奔前程,不能进坑!”因为我们旁边有一个村叫前程村,所以要奔前程,不要进坑。我们进坑的老百姓因为这事很受刺激,对这个地名耿耿于怀。后来他们也觉得进坑太脏了,以后自己也自觉了。自从这次以后,到如今我们实行了垃圾分类,而且实行责任制,这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我们很多的想法都是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做的,我想前期必须是这样。
第二个是指导新农村建设。江西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的基础建设很少,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建设。政府对此也很头痛,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农村扎根,去了解农民到底想干什么。我们驻扎在进坑,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指导新农村怎么做,监督建设品位和质量,包括我们做了一些地标、文化墙。还有我们新农村建设还做了一些实用兼美观的建设,包括从河里弄一些石头来盖围墙,上面可以种葱种蒜,种什么都行。我们负责品位,政府出钱(建设)。也是因为我们新农村建设搞得好,(进坑)是(江西)全省23个新农村建设中心点。去年年底的时候,省农委会主任视察全省新农村建设,到了进坑说进坑做得最好,说有文化的味道,于是又奖励进坑了200万(建设经费),这个就是良性循环。
下一篇:海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南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小渡口村村庄建
本文标题:直播:在地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7)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jianzhulei/ghs/743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